兴诚信之风 促文明兴义

        信用是指依附在人之间、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社会信用体系,也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或国家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以健全覆盖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信用信息合规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内在要求,以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三大主体是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和诚信公民。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它是指政府要对社会、对公民恪守信用准则,核心是依法行政、守信践诺,发挥政府在诚信建设中的示范表率作用,取信于民,这既是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诚信社会的重要基础。
        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的《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表率作用,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贵州省政务诚信和“诚信贵州”建设。把坚持依法行政、阳光行政和加强监督作为重要手段,以建立政务领域失信记录和实施失信惩戒措施作为主要方面,将危害群众利益、损害市场公平交易等政务失信行为作为治理重点,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公务员诚信履职意识和政府诚信行政水平,树立政府公开、公正、诚信、清廉的良好形象。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了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立木为信,在百姓心中树立了政府威信,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其新法很快在秦国推广,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六国。

        诚信是立国安邦之本。《论语·颜渊》中,孔子将诚信上升到立国之本的高度。“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看来,粮食充足,武备修整,百姓信任政府,是治理好国家的三个要素,而这三要素中,百姓的信任最重要,因为一旦失去百姓信任,国家即难以维持了。
        诚信是有效行政的关键。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况从国家强弱的角度,突出了诚信原则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他说:“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国家在推行政令中的诚信度如何,与国家兴衰强弱息息相关。朝令夕改,失信于民,必然导致政令推行梗阻重重。诚信是有效行政的关键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况从国家强弱的角度,突出了诚信原则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他说:“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国家在推行政令中的诚信度如何,与国家兴衰强弱息息相关。朝令夕改,失信于民,必然导致政令推行梗阻重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为人立世之本,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提高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践行诚信建设,形成履约践诺、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要条件。

Scroll to Top